评论:

  • 博贤 6小时前 :

    虽然想展示的是动荡年代的故事,但是影片的气质太干净了。尤其是男女主角,找的太漂亮了,共舞那段,也不仅仅是那段,影片的调性没有完全统一。当然,许多细节前后呼应还是蛮钟意的,加酶的洗衣粉广告、父亲高超的投掷能力……总比《斯宾塞》那种直接塞给你的细节展示要好得多。

  • 乘海 2小时前 :

    虽然都是很零碎的片段,拍得还是挺可爱的。很有French Cinema的气质,比如类似于Cléo的色彩运用,比如对日常生活的侧重,比如使人想起Les 400 coups的主角;但缺少的是对“all the ones who were lost”的表达

  • 南门韦柔 2小时前 :

    觉得蛮好的。布拉纳出生于1960年的贝尔法斯特,本片也是他孩童回忆的呈现。除了清楚可感的乡愁与怀旧,以及孩童视角中的童趣与纯真外,更是对动乱年代人们身份认同的强调,对那些失落的心的宽慰与纪念。北爱问题从彼时一直延续至今,甚至21年的时候还在发生暴动,此时一针一线把情感织进历史,是动人的。镜头和剧本真的是野路子。(小男孩和呼朋引伴的Woody同样都特别灵

  • 公冶半双 6小时前 :

    乡愁和童年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感谢电影让我看到几十年前的万里之外的人和事。电影本身观感比较平淡,摄影加分。

  • 念友瑶 8小时前 :

    北爱尔兰问题只是带过而已,最多算背景,剧情里面说是宗教冲突有些保守了吧!

  • 卫园林 1小时前 :

    这小男孩怎么这么油腻

  • 亥盈盈 0小时前 :

    别的不说,有些影调有种迫冲的感觉,真不错。话说我也差不多是这样异地夫妻环境成长的唉~

  • 单清婉 2小时前 :

    贵国的故事要是能拍 不知道会比这令人心碎多少倍

  • 岳兴国 0小时前 :

    精美,reference High Noon的街道和配乐还挺妙的。

  • 抗半青 5小时前 :

    导演说这是部“半自传体”,他以阿莫多瓦的《痛苦与荣耀》举例阐释了这种书写:虚构自传(auto fiction),在作品中明显涉及了一些创作者自身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件,但在保持这种由剧作、表演和布景等等构建起来的“真实可信”基础上,创作者仍进行了极有成效、富有活力和韵律的艺术加工处理,以确保进行个体叙事的影像所必需的日常真实感。或许因为北爱尔兰问题距离我们现在或在我们国家所得到的信息过于少因此在看的时候有很多迷惑,只看到虽有暴乱但故意以孩童眼光淡化这一事件,存住家庭的美好,最终欢闹的街道人去楼空,留下老奶奶独守故乡。故乡是游子无论何时都要装进行囊随身携带的底味,片中的buddy是导演童年的化身,年近半百的导演在疫情封锁期间回首往事。对近景镜头进行精雕细琢,大量对称构图和横向运镜、景深镜头使用。

  • 仆宵雨 7小时前 :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名为故乡的城……怀旧感赞,摄影赞,构图赞,演员赞,配乐赞,剧本赞,但肯尼思拍得并不赞,过多自身经历的情感投入让他无法拍得更好,细节决定成败,但这部电影的细节严重缺失,人物塑造都是佳句无佳章,很多本可以更好的片段都可惜了。承认质量一般,不过我个人很喜欢,爸爸的歌喉,妈妈的泪水,奶奶的眼神,爷爷的台词,每一个都狠狠地击碎了我的心。7项提名,看好原创剧本,是个好剧本,不过能拍的远远比这更好。

  • 帛茜 2小时前 :

    蹩脚的游子怀乡,拍个情怀罢了,所谓乡愁,真看不到。

  • 史语海 8小时前 :

    即便是个彩色电影,它也依然可爱,只是会变得很普通,最好的戏都在爷孙俩的对话上头了,不知道为什么让我想起《客途秋恨》来,自从离别故土,秋天的风就这样吹了一生。

  • 塔慧颖 6小时前 :

    肯导又没到总结人生的阶段,急吼拉吼。好处大概是有机会看到爱尔兰演员们用爱尔兰腔讲话。

  • 嘉涵 2小时前 :

    看的时候我其实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也不想追究英国当年有着什么样的社会问题,只是觉得故土难离、亲情爱情、两小无猜和思想双标在哪里、在哪个时代、在不同肤色种族之间都是永恒的话题,可能正是这些定义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2000年以前的时光过的也很慢,伴随大规模拆迁也有不断迁徙的人,就像北京旧城改造前,就像三峡大坝修建前…然而时代的滚滚车轮不会扭过来回头看,回过头来的总是那近乡情更怯的灵魂,为了一切忘却的纪念~

  • 公飞鹏 2小时前 :

    一般化,在北爱独立这个题材没什么突破,黑白片并没有深度

  • 仙骞魁 2小时前 :

    爵爷只要在自导的电影中不出镜,电影的观感就能有所提升。况且这次他的技法相比之前的作品也更加娴熟,所以这部在许多人看来是“效仿之作”的电影中,我还是感受到了他本人内心中对于故乡和童年生活真诚的爱恋之情。以小孩的视角去展开叙事,无疑是最能把握住观众心理的,但布拉纳好像在执行层面出了点差错,因为他想通过宗教这一层面去展现出夹杂于其中的母爱,亲情和爱情,但“宗教”这个引子却又被提及的不明显,所以才导致于整部电影看下来就是个感情记事簿,没有啥可以值得单独拎出来的情感迸发点。所以尽管我对于本片的观感很喜欢,但还是认为它在某些地方理应值得做得更好。 小男主有时候给我的感觉也太像“乔乔”罗曼·格里芬·戴维斯了。

  • 尧芷荷 2小时前 :

    一个小男孩的视野,让我想起了杨德昌的《一一》

  • 全安怡 9小时前 :

    北爱尔兰新教徒主题和孩童成长怀旧风格很讨喜,但是具体进入到片中后,只会觉得一切都太predictable了,不如再去看看《无线电时代》...

  • 吉初 7小时前 :

    属于肯尼斯·布拉纳的“《罗马》”,是“乡愁”,是深藏在心底的童年回忆录。孩童视角下的动荡年代更多的还是街巷之间的欢笑、玩耍与同桌的青梅竹马,电影之于导演更像是通往新世界的大门,由黑白转彩色赋予其特殊意味。贯穿始终的孩提视角当然也难以避免的摒弃了时代背景,无意中拉高了欢迎门槛,造成了感情与叙事的撕裂感。肯导的肚子里还是有笔墨的,影片的黑白构图与群像表演都能算上年度前三。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